2025年4月7日下午,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庞娜娜教授应邀为威尼斯人博彩
师生开展了题为“数智时代外语研究的数字人文转向:范式、方法与实践路径”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德文系主任徐琼星主持,包向飞副院长、德文系张申威老师出席讲座,来自德文系、翻译系的硕博研究生聆听讲座并参与交流。
庞娜娜教授首先提到,在数智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外语研究正经历深刻的范式转型。在此背景下,数字人文应运而生。数智时代下的数字人文已不再局限于依赖静态的知识体系来阐释世界,而是通过动态的“数据+算法”,探寻新的规律与范式。庞娜娜教授随后以数字人文发展史为依托,介绍了罗伯托·布萨、弗兰克·莫兰蒂等代表性人物。她强调到,自然语言处理(NLP)等数字技术极大地拓展了人文学科的研究范围与研究方法,提高了研究效率,与可视化工具的结合则为研究者提供了更为直观的研究体验,促进了人文学科与计算机科学、数据科学等领域的交叉融合,为解决复杂的跨学科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
接着,庞娜娜教授以外语研究为核心,重点介绍了数字人文视阈下文学、翻译学、语言学以及区域国别学的经典研究范式,她同时也提到了数字人文研究在人文学科面临的发展与融合困境,如传统人文研究学者面临计算机技术、统计学知识以及复杂的数据转换等产生的技术壁垒、文本研究因其“长形学术”特质要求的“近读”式研究方法与数字人文“远读”式研究方法的矛盾等。但庞娜娜教授强调到,数智时代背景下迅速增长的电子化数据仍要求人文学科改变既有的自我认知,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丰富并扩展传统研究方法。
最后,庞娜娜教授简要阐述了数字人文研究中的常用方法路径,并介绍了一系列文本数字化工具、文本特征分析工具、可视化工具与文本标注工具。庞娜娜教授总结道,文本自身并不限定研究方法,学者应该客观看待和综合运用文本“细读”和“远读”法,结合两者优势,根据研究主题选择相应的研究工具;但重视工具并不代表唯工具论,作为技术辅助手段的工具无法取代研究者的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数字人文视阈下的文本分析依然要由人文学者占主体;研究者自身也不能迷失在层出不穷的工具中,应当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将工具为我所用,坚持批判性思维。
讲座后,与会师生纷纷积极提问,与会硕博研究生根据自身研究方向与庞娜娜教授展开热烈讨论,现场氛围热烈。

庞娜娜教授现任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于CSSCI、SSCI、A&HCI等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部分论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和《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主持参与包括国家社科基金《数字人文视阈下的诗经德译研究》在内的多个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并担任Babel、Muttersprache、Concentric等多家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审稿人。
(图/文 底雅馨)